2015年度科技成果奖

首页 >> 研究成果 >> 奖励

1.中国生态交错带生态价值评估与恢复治理关键技术
    由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主持,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完成的“中国生态交错带生态价值评估与恢复治理关键技术”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项目针对我国生态交错带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生态区位重要,但退化严重的现象,科学界定了我国生态交错带空间分布范围,完善了生态交错带评价方法,自主研发了多项生态恢复治理技术与模式,并开展了大规模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我国生态交错带恢复治理技术水平。项目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发表科技论文174篇,其中SCI论文32篇;出版专著5部,其中《中国生态交错带》获2010年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以项目成果转化形成的“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以政府部门名义在全国颁布实施。项目在取得理论创新的同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环境管理和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形成、转化与未来趋势研究
    成果获2015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成果以西北干旱区典型流域为代表,通过现代观测手段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干旱区径流构成及其时空变化规律,揭示了水资源构成组分变化与气候变化间的关系;建立了分布式水资源模型,模拟复演过去50年水资源供需情况,并通过情景分析模拟研究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根据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和社会经济发展情景预估未来水资源需求及变化趋势,预估未来50年水资源供需的可能变化,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水资源管理对策。

3. 荒漠河岸植被生态水文机理与调控技术
    成果获2015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项目系统揭示了生境要素对胡杨开花物候期和生殖同步性的影响机制及种群内同性单株间“开花异步”的生物学意义,探明了胡杨、灰叶胡杨生殖器官结构与发育进程协同进化的生态适应性繁育策略,为荒漠河岸植被种群高效繁育技术等提供了理论依据;首次阐明了横走克隆根营养组分与不定芽快速生长的内在协调机制,揭示了胡杨根蘖繁殖与生境要素相互匹配的内在协同机理,丰富了荒漠河岸林植物种群繁殖更新理论;系统阐明了洪水漫溢、人工灌溉下胡杨林生态过程与水文过程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了荒漠河岸植被生态水文机理,为荒漠河岸区水资源调控奠定了基础。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Copyright.2022 电话:0991-7823174 E-mail:pantt@ms.xjb.ac.cn
地址: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邮编:830011 新ICP备06001700号-17 新公网安备 65010402001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