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团队
P I:包安明 研究员
成员:陈 曦 刘 铁 张清凌 古丽·加帕尔 李均力 许文强 黄 粤 易秋香 王文峰 钟瑞森 胡增运 钱 静 常 存 刘 英 白 洁 赵 金
研究方向:
1.多尺度、多平台遥感数据处理和生态环境因子提取的关键技术研究
2.干旱区生态环境时空格局演变的遥感动态监测和影响评估
3.干旱区雪冰雨洪灾害的孕灾机制、监测与评估、预警和预报研究
4.干旱区典型流域地表过程(水、热、能量和物质循环过程)的模拟和预测
团队战略:
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开发、灾害监测预警、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育等方面开展前瞻工作。定位于涵盖中亚、西亚及蒙古在内的泛亚洲中部干旱区,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或国家的资源环境监测以及生态屏障建设工作;完善遥感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升定量遥感和地表过程模拟的技术;提高重点区域雪冰雨洪灾害形成机理、监测评估和预警预报能力,提升干旱区大区域遥感数据快速获取、处理和分析能力,为生态环境应急响应提供技术支持;加强与中亚-西亚地区相关国家的国际合作。力争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干旱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研究团队,发展一个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中亚生态环境研究学科领域,争取在干旱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和地表过程模拟研究领域占领国内外领先的研究水平。
干旱区水资源与地表过程团队
P I:陈亚宁 研究员
成员:李卫红 王 弋 段伟利 陈亚鹏 李 稚 叶朝霞 杨玉海 付爱红 周洪华 朱成刚 方功焕 李玉朋 潘婷婷
研究方向:
面向国际干旱区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及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干旱区水问题为主线,系统研究山区-气候水文过程、绿洲-农田水文过程和荒漠区-生态水文过程,力争在干旱区水循环过程和生态水文过程研究领域有所突破。
团队战略:
围绕干旱区水、生态重大科技问题,紧密结合研究所“一三五”规划,立足新疆,面向中亚,开展山区水循环与水资源、绿洲生态与荒漠环境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创新干旱区水循环与水文生态理论,实现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和系统集成,在亚洲中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领域具有突出的影响力。
1.阐明山区水系统变化规律
2.解读水系统来水-供水-需水三大过程相互作用机理,提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调控路线图
3.研究干旱区荒漠河岸植被的水文生态过程,揭示植物水分利用策略与生态系统自维持机制,研发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关键技术
4.建立塔里木河流域河-湖-库水系连通及生态修复与水环境改善典型示范区
中亚湖泊环境与地表过程团队
P I:吉力力·阿不都外力 研究员
成员:马龙 阿里木·赛买提 葛拥晓 刘文
研究方向:
地理环境演化;遥感信息分析与应用;环境变化与预测
干旱区湖泊环境变化;流域地表过程;遥感图像智能处理与地学应用
团队战略:
以中亚干旱区湖泊-流域环境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响应与适应研究为核心,阐明中亚湖泊-流域环境变化规律与机制,揭示中亚干旱区地表过程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评估中亚干旱区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预测未来环境与地表过程变化,为适应和改善中亚干旱区人类生存环境服务。逐渐成为本领域疆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创新型团队。
干旱区积雪水文过程团队
P I:李兰海 研究员
成员:徐俊荣 刘洋 黄法融 刘明哲
研究方向:
水文学与水循环;冰冻圈地理学;环境变化与预测
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流域地表过程模拟;遥感影像智能处理与地学应用
团队战略:
面向天山及周边区域,针对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与积雪领域关键科学问题,以天山积雪、河谷草地、森林、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水过程为主线,开展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河谷生态水文过程的监测、研究、试验示范。揭示干旱区内陆河河谷生态、水文过程机理及其交互作用机制,实现干旱区河谷生态水文学的理论创新,为流域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技支撑。逐渐成为本领域疆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创新性团队。
荒漠生态系统生态学及全球变化团队
P I:王玉刚 研究员
成员:周宏飞 唐立松 刘 冉 徐贵青 李晨华 马 杰 郑新军
研究方向:
致力于荒漠区植物生态学与绿洲区农田生态学研究,在荒漠区聚焦于植物-水分关系、植物-养分关系及全球变化与荒漠植被的动态响应与适应;在绿洲区聚焦于水驱动的盐分、养分动态与绿洲可持续发展;更大尺度上,关注以两者间物质交换迁移为核心的绿洲-荒漠共生关系研究。
团队战略:
立足于干旱区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研究,理论上致力于揭示干旱区植物生存、生长策略,发展与丰富荒漠与绿洲生态学相关内容;实践上致力于阐明干旱区绿洲-荒漠共生关系,为荒漠植被保育和干旱区可持续发展奠定科学基础;期望能够建成国内领先的、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干旱区生态学研究团队。
干旱区土地变化与模拟团队
P I:罗格平 研究员
成员:郑宏伟 张 弛 王伟胜 吴世新 陈春波
研究方向:
1.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生态与气候效应
2.气候变化对干旱区生态系统影响
3.人工智能在干旱区自然地理和生态学中的应用
4.干旱区生态与地理数据库
团队战略:
1.面向亚洲中部干旱区,辐射全球干旱区,构建干旱区生态与地理数据库
2.基于区域气候模式、陆面过程模式、生态模型和人工智能,探究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与环境和局地气候的影响
3.打造干旱区研究全球变化之名的研究团队
干旱区绿洲农业团队
P I:田长彦 研究员
成员:赵振勇 王 雷 王 平 买文选 赵 帅 张 科
研究方向:
1.盐生植物抗逆生理与分子生态
2.植物根际过程与养分资源综合管理
3.盐碱地生物改良与生物资源利用
团队战略:
立足新疆面向干旱区,围绕干旱区水土资源开发、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绿洲农业绿色生产、土壤盐渍化水盐管控等科学问题与技术需求,开展农田水盐运动演变规律、绿洲农业资源高效应用基础与调控技术、盐生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抗逆生理与分子生态机制、植物根际过程与调控、盐碱地绿色生态保育与修复技术等,发展干旱区绿洲农业绿色发展和盐土农业理论与技术,实现盐碱地生态治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突破,在干旱区绿洲农业生态和盐碱地生态修复领域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
干旱区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团队
P I:曾凡江 研究员
成员:李向义 桂东伟 姜逢清 齐志明 高霄鹏 李 利 李 磊 黄彩变 鲁 艳 于 洋 薛 杰 张 波
研究方向:
极端干旱区优势荒漠植被逆境适应策略与优化管理技术。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理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从形态、生理、分子等不同水平,揭示多年生优势荒漠植物定居过程中的逆境适应特征;阐明荒漠植物维持过程的光合水分生理特征和养分利用机制;解析种群繁殖的水分调控策略和群落稳定分布的生态学基础。
团队战略:
1.从不同水平系统揭示干旱区优势荒漠植物的逆境响应策略和适应机制,并产出相应的高质量科研成果
2.从经济学和生态学角度提出干旱区优势植被稳定修复和优化管理的技术措施,为区域荒漠植物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3.逐步打造成一支学科优势明显、学术水平突出、科技联合攻关势头强劲、科技服务地方能力显著的具有特色的干旱区研究团队
大数据智能应用与成矿预测团队
P I:肖文交 研究员
成员:张楠楠 李 诺 乔庆庆 刘希军 王金林 冯乾文 杨 贺 王珊珊 廖世斌 吴艳爽 汪 玮 张志欣 桑 苗 周曙光
研究方向:
1.中亚造山带重点成矿带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背景研究
2.中亚造山带重点成矿带成矿规律研究
3.丝路造山带地质大数据库和应用技术系统构建
4.矿产资源智能化预测评价系统研发
5.开源共享的交互式三维可视化技术平台的构建
团队战略:
1.把成矿背景-成矿作用-大数据智能化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研究紧密联系起来,组织基础-应用-开发全链条协同创新,实现成矿理论模式向勘查技术系统转换。
2.查明丝路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和成矿背景,建立重点成矿带构造演化模式;查明重点成矿带主要成矿系统的物质组成、成矿富集过程,建立多尺度成矿模式,发展增生造山成矿理论。
3.引入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丝路造山带地质大数据库及应用技术系统、矿产资源智能化预测评价系统和开源共享的交互式三维可视化技术平台,促进地质勘查行业技术进步。
4.开展技术系统应用示范,加快矿产勘查,取得重大找矿突破,促进丝路造山带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与动能转换。
干旱区生态过程与生物适应团队
P I:张元明 研究员
成员:杨维康 张道远 冯 缨 韩 鹏 邵 华 周晓兵 李小双 刘会良 李文军 闻志彬 张宏祥 汪沐阳 李 丽 师 玮 荣晓莹 徐 峰 苏志豪 张 静 杨红兰 张 鑫 尹本丰
研究方向:
1.干旱区植物群落动态、演替及其影响因素
2.植物养分-水分关系及其互作
3.干旱环境变化与荒漠植物生态适应机制
4.荒漠生态系统碳氮动态与全球变化
5.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
6.植物-土壤-微生物化感与相互作用
团队战略:
以中亚干旱区为研究区域,聚焦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与维持机制等科学问题,开展以水为主线、碳氮等元素循环为要素的干旱区关键生态过程研究,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生物适应进化特征,阐明干旱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机制,为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版权所有: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Copyright.2022 电话:0991-7823174 E-mail:pantt@ms.xjb.ac.cn
地址: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邮编:830011 新ICP备06001700号-17 新公网安备 65010402001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