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自然-通讯》上发文揭示亚欧大陆中部秋季降温机制

时间:2020-10-16 首页 >> 新闻动态

        以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为代表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其中,北半球中纬度区域是升温速率相对较快的地区之一。然而,一些研究发现,处于中纬度地区的亚欧大陆中部的冬季在1990s中期以后却呈降温态势。这一出乎意料的温度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对亚欧大陆中部冬季降温的原因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部分研究表明这一现象可能与北极海冰融化有关;而另一些研究认为这主要与大气环流(如北极涛动)的波动联系紧密。可见,冬季降温的驱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亚宁研究员团队对全球季节气温变化过程开展了深入探索。发现亚欧大陆中部在2004年以后出现了秋季降温现象,其降温幅度和空间范围均大于冬季。为了检验这一结果的可靠性,研究团队采用全球3种不同类型的资料(再分析资料、MODIS地表温度数据和气象站观测数据)对秋季降温这一结果进行了多方面的验证,并从全球大气动力学角度解读了秋季降温机理,剖析了全球23个主要的大气环流和北极海冰等因素对亚欧大陆不同空间尺度的秋季降温产生的可能影响。发现秋季降温的驱动机制与冬季具有明显差异。亚欧大陆中部秋季降温主要与北太平洋表面温度变化(太平洋十年涛动,PDO)和西伯利亚高压(SH)的增强有关。当PDO处于正相位时,东亚槽增强,进而导致东亚气温偏低;从全球500hPa环流场来看,PDO增强时西风环流偏南且进一步加大,从而导致亚欧大陆降温(见图)。西伯利亚高压作为一个寒冷、干燥的反气旋,其增强也为研究区提供了有利的降温条件。上述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1903208, 41630859)和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XDA20100303, XDA19030204)资助。
       
该成果以“Recent fall Eurasian cooling linked to North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and a strengthening Siberian high”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014-2   

  

图1 北太平洋表面温度正(负)相位时全球表面温度及500 hPa风场距平图(N:负相位;P:正相位)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Copyright.2022 电话:0991-7823174 E-mail:pantt@ms.xjb.ac.cn
地址: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邮编:830011 新ICP备06001700号-17 新公网安备 65010402001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