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干旱区研究大讲堂暨2019年度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召开

时间:2020-08-27 首页 >> 新闻动态

8月20日,由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主办,新疆地理学会、新疆生态学会、新疆土壤学会、新疆植物学会、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遥感分委会(ICRS)中国分委会等单位协办的第届干旱区研究大讲堂暨2019年度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通过腾讯会议举行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张元明代表研究所致辞。一年一度的干旱区研究大讲堂是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倾力打造的一个科研品牌,已成为促进科学传播、加强合作交流、提升科研能力、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平台。今年由于疫情,我们通过视频举办第九届《干旱区研究大讲堂》,邀请到傅伯杰院士、崔鹏院士等专家作报告,在此首先表示衷心感谢。国重室以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前沿为导向,在过去的一年,在学术委员会的悉心指导和国重室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研产出由数量增加向质量提升型转变,科研经费、发表论文等科研产出都高于历年,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也有重要进展,“西北干旱区水循环与生态水文研究集体”获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并入选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继2019年肖文交院长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孙福宝研究员荣获2020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会议邀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崔鹏院士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张强教授、新疆大学丁建丽教授等分别作了题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水文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山地灾害风险评估与绿色减灾中国自然灾害现状、灾害监测及应急减灾思路、《干旱区区域水盐变化研究》的特邀报告,在干旱半干旱区域生态水文过程的驱动、互馈与效应方面,山地灾害的区域规律、形成机理、风险评估和减灾技术方面,当前中国灾害情形及防灾水平的认识、未来灾害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灾害应对等方面提供了新思路;实验室陈亚宁、李兰海、杨维康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中亚水塔:过去、现在与未来天山积雪特征调查与雪崩监测帕米尔高原马可波罗盘羊生境适应性评价与潜在生态廊道识别》的学术报告;实验室其他21位青年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围绕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水文过程、荒漠生态系统与荒漠化防治、绿洲生态过程与可持续管、干旱区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与管理方面等问题进行剖析讲解,分享了一系列最新科研成果

        通过腾讯会议、直播、科技云会吸引了多家科研单位及高校800余名科研人员及研究生的关注。评论区,科研人员踊跃发言,大胆提问,充分表现出了科研人员敏捷活跃的思维和坚实的学科基础,极大增进了对科学前沿问题的了解,对促进学术交流、推进干旱区科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Copyright.2022 电话:0991-7823174 E-mail:pantt@ms.xjb.ac.cn
地址: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邮编:830011 新ICP备06001700号-17 新公网安备 65010402001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