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河流多为跨界河流,水资源分配极不均衡,极大增加了国家间的用水矛盾,水资源安全始终是中亚各国的战略约束条件和矛盾冲突的焦点。巴尔喀什湖是哈萨克斯坦境内最大的湖泊,是发源于我国西北境内的伊犁河的尾闾湖泊(水源补给率约高占79%),近年来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入湖河流(伊犁河、卡拉普塔尔河、阿克苏河、列普西河及阿亚古兹河)水量减少,导致湖体水位明显下降,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成为我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对此,哈萨克斯坦及国际上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在伊犁河上游大量引水是造成巴尔喀什湖危机的主要原因,这成为一些西方国家攻击中国、插手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借口,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尽管我国一些学者指出哈萨克斯坦境内卡普恰盖水库的兴建和伊犁河三角洲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才是导致入巴尔喀什湖水量减少和三角洲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巴尔喀什湖流域水资源研究还不多,特别是关于该跨境流域的水资源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的定量研究比较欠缺。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亚宁研究员团队基于水文气象、人口、土地利用和经济社会等数据,采用多元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巴尔喀什湖流域水资源演变趋势和变化原因。
研究表明:(1)在1931-2013年间,中方伊犁河上游流入哈方的水量呈现增加趋势,水量在1998-2013的平均值比1931-1997年增加了26.5%(高达36.3亿立方),这与中方开发造成下游来水减少的一些研究结果相反;(2)巴尔喀什湖水位在340-344m之间呈现明显丰枯周期性的变化,湖面降低主要因流域中下游哈方境内农业用地的急剧增长和水利工程建设所造成的入湖水量减少,如东北部支流(卡拉普塔尔河、阿克苏河、列普西河及阿亚古兹河等)断流,因水资源开发造成的中下游区域的水资源蒸散发高于伊犁河上游区域,说明中方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比例低于哈方;(3)在1970–1997年间,伊犁河中游哈方的卡普恰盖水库的建成与运行造成巴尔喀什湖平均每年来水减少11.67亿立方,直接导致了该时段的巴尔喀什湖的低水位及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危机;(4)针对未来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哈双方可以基于上合组织框架内开展合作,进行全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探索建立中亚跨境水资源管理的优秀实例。
研究成果以“Sustainable water management for cross-border resources: The Balkhash Lake Basin of Central Asia, 1931–2015”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期刊上。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9652620316619
Scatter-plot of annual discharge at Ka-up station versus Ka-down station during the period (a) 1931-1969, (b) 1970-1997, and (c) 1998-2013
版权所有: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Copyright.2022 电话:0991-7823174 E-mail:pantt@ms.xjb.ac.cn
地址: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邮编:830011 新ICP备06001700号-17 新公网安备 65010402001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