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在干旱区荒漠河岸林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中获进展

时间:2020-01-09 首页 >> 新闻动态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一大威胁,它通过对栖息地的深刻影响调控着物种的更替、演化以及种群和群落结构的变化。截止2010年,全球气候变化已导致了约20%的物种处于濒危之中。那么,未来气候变化对干旱区荒漠河岸林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亚宁研究员团队以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关键建群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为例,通过分析1957-2015年间长达近60年间胡杨树木生长与气象因素(气温和降水)的关系,解析了胡杨长期生长过程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发现,胡杨生长对降水和气温等气象因素的敏感性主要依赖于区域水环境。判别胡杨生长对气候变化敏感性的地下水埋深关键阈值是6-7m。当地下水埋深<7m时,降水可以有效地促进干旱区荒漠河岸林树木的生长,但当地下水埋深>7m时,降水对荒漠河岸林的生长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当地下水埋深<6m时,未来气温升高可以显著地促进干旱区荒漠河岸林植物的生长,而当地下水埋深>6m时,未来气候变暖反而将加剧干旱区荒漠河岸林的衰败。
        上述研究结果以Climate change may accelerate the decline of desert riparian forest in the lower Tarim River, Northwestern China: Evidence from tree-rings of Populus euphratica为题发表在Ecological Indicators上。
        文章链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aEEf,XRNLctLc  

Tree-ring chronologies of P. euphratica in the Yingsu transect of the lower Tarim River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Copyright.2022 电话:0991-7823174 E-mail:pantt@ms.xjb.ac.cn
地址: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邮编:830011 新ICP备06001700号-17 新公网安备 65010402001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