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取得进展

时间:2017-06-15 首页 >> 新闻动态
        中亚位于欧亚大陆腹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干旱地区之一。近30年里,该区域降水变化空间差异明显,主要呈轻微的下降趋势。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变化高于历史上任何其他时期。而且,中亚生态环境脆弱,植物生态系统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尤其在中亚的三大沙漠:卡拉库姆沙漠、克孜尔库姆沙漠以及穆云库姆沙漠。因此,旱地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正在成为全球研究热点。除气候变化外,人类活动也是影响当地植被生长的一个关键因素。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模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导致大规模的农村城市迁移,大规模私有制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由计划经济转变为自由市场。农牧业管理模式也由国有的集体农业转为私有的自由市场农业。所以,中亚人类活动不可避免地影响植被生长。
        实验室包安明研究员课题组依托中国科学院特色研究所服务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区域生态功能区划关键技术研究”,借助于遥感与GIS技术,探讨了近30年不同植被类型的动态变化以及变化的持续性,分析了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区分了不同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影响的相对重要性。
        研究结果表明:卡拉库姆沙漠、克孜尔库姆沙漠和咸海周边的稀疏植被退化较为严重。降水是影响哈萨克斯坦丘陵地区植被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此外,温度是影响山区和咸海流域植被季节性变化的控制因素,干旱导致了克孜尔库姆沙漠稀疏植被的退化。阿姆河流域上游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卡拉库姆沙漠南部的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均导致了该区域植被的退化。苏联解体后,由于大面积的牧场遗弃,哈萨克斯坦东部,吉尔吉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区域植被呈好转趋势。而哈萨克斯坦北部大面积农田的遗耕,导致部分农田区域植被退化。灌木和稀疏植被对短期气候变化较为敏感,部分区域植被的严重退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建议当地政府应加强该区域的植被恢复工作,以维持脆弱的干旱生态环境。
        相关成果以“Vegetation dynamics and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activities in Central Asia”为题发表于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详见链接: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17311087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Copyright.2022 电话:0991-7823174 E-mail:pantt@ms.xjb.ac.cn
地址: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邮编:830011 新ICP备06001700号-17 新公网安备 65010402001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