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可塑性描述的是相同基因型在不同的环境中出现不同的表型的现象。然而,可塑性仍然有真实可塑性和表观可塑性(也称假可塑性)之分。问题是如何区分这两种可塑性。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阜康站李彦研究组在传统反应范式与异速生长理论(allometry)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综合理论框架。在新理论框架下:(1)用个体大小校正了传统反应范式并建立了新反应范式——个体大小校正反应范式(size-correction reaction norm);(2)量化了传统反应范式和异速生长之间的关系,包括重新评估可塑性的四个设想;(3)展示了怎样量化和区分真实可塑性和表观可塑性。应用新理论框架对多年生荒漠植物进一步研究发现:多年生荒漠植物(以梭梭和白梭梭为例,不包括短命植物或一年生长营养期植物)生物量分配模式的可塑性是一种表观可塑性(Xie J-B, Xu G-Q, Jenerette GD, Bai Y-f, Wang Z-Y, Li Y. 2015. Apparent plasticity in functional traits determining competitive abilit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 case from desert. Scientific Reports 5: 12174)。但这一结果仅仅证实了重新评估可塑性四个设想中的第一个,其余的三种设想最新研究成果中得到了证实,并提出了区分可塑性的一般形式和具体步骤。以一年生植物地肤作为目标植物来验证这三个设想,结果表明:(1)植物的表型特征有获益特征和补偿特征之分,也就是说,尽管植物的某些表型只有表观可塑性(或无真实可塑性或对环境无响应,这类特征称为获益特征),但这种对环境的不响应是通过其它表型(这类特征称为补偿特征)的对环境做出响应来弥补的;(2)表观可塑性总是存在,真实可塑性的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角色在不断变化(Xie, J.-B., Xu, G.-Q., Cao, X., Wang, Z.-Y. & Li, Y. 2015. When the classical reaction norm is corrected by body size. Perspectives in Plant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doi: doi:10.1016/j.ppees.2015.0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