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简介     翟月琴,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副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诗歌、话剧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东亚系访问学者。曾出版评论集《独弦琴:诗人的抒情声音》,于台湾的《清华学报》、香港的《东方文化》和大陆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扬子江评论》《戏剧艺术》等期刊发表文章40佘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 目录 绪论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  诗歌中的声音界定
 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汉语新诗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声音的理论研究
 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创作的声音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的声音问题
 第一节  创作实践转型
 一  从集体的声音过渡到个人化的声音
 二  从意象中心到声音中心的实验
 三  声诗从“运动”走向“活动”
 第二节  相关的理论探索
 一  返归汉语新诗的节奏、韵律
 二  返回到歌与口头声音
 第二章  声音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一  圆形模式
 二  回形模式
 三  套语模式
 第二节  跨行:空间的音乐美
 一  流线体
 二  柱形体
 第三节  长短句:气韵的流动美
 一  长句
 二  短句
 第四节  标点符号:独特的节奏美
 一  省略号、破折号
 二  分号、括号、感叹号
 小结
 第三章  声音的主题类型
 第一节  反传统主题的抗声
 一  回到语感:“拒绝难度”
 二  非线性结构:突破传统思维
 第二节  女性主题的音域
 一  细音:爱欲书写
 二  泛音:公共书写
 第三节  互文性主题的借音
 一  变调:“回答”先锋诗
 二  混杂语体:复兴的传统形式
 小结
 第四章  声音的意象显现
 第一节  同声相求的句式——以“太阳”意象为中心
 一  主谓谓语句式:“太阳啊,你高唱”
 二  连谓句式:“否则他不去追太阳”
 三  兼语句式:“太阳,扶着我站起来”
 第二节  升腾的语调——以“鸟”及其衍生意象为中心
 一  高飞:“飞与不飞都同样占据着天空”
 二  上升:“在天空疾速上升”
 三  飞腾:“鸟儿坠落,天空还在飞行”
 第三节  变奏的曲式——以“大海”意象为中心
 一  见过与想象的变奏:“见过大海”,“想象过大海”
 二  出走与返回的变奏:“返回一个界限,像无限”
 三  静态与动态的变奏:“被裹”,“翻滚”
 第四节  破碎无序的辞章——以“城”及其标志意象为中心
 一  跳:“鬼只在跳台上栽跟斗”
 二  摇:“似乎要摇出盼望的结论”
 三  移动:“一侧”“到达另一侧”
 小结
 第五章  声音的传播方式
 第一节  诵诗
 一  诵本与诵读
 二  方言诵诗
 第二节  唱诗
 一  歌词与诗
 二  摇滚乐的变声
 三  民谣的改编
 小结
 结语
 附录一  个案研究
 静伫、永在与浮升——杨牧诗歌中声音与意象的三种关系
 一  引言
 二  静伫:沉默的时间
 三  永在:归去的回环
 四  浮升:抽象的螺旋
 五  结语
 附录二  引用摇滚、民谣歌词
 附录三  “诗是诗,歌是歌”:奚密访谈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翟月琴著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的声音研究(精)》立足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的创作实践活动,既透过声音的表现形式、主题类型和意象显现三者解读汉语新诗文本,又讨论诵诗和唱诗等声音传播方式,从中总结一些普遍性的规律,力求勾勒更丰富的声音形态。作者格外注重声音与意义的关系,从语音、语调、辞章结构和语法所产生的音乐效果出发,透过文本细读的方法,结合现代诗歌史和理论,为汉语新诗的声音美学拓展研究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