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孙漂流记(世界名著汉英对照)》出版于1719年4月25日,是18世纪英国四大著名小说家之一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是笛福文学创作的里程碑,同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这部小说一问世即风靡英国,至今仍是雅俗共赏的世界名著。小说从初版至今,几乎译成了世界上所有的文字。据说,除了《圣经》之外,《鲁滨孙飘流记》是出版最多的一本书。
笛福创作的《鲁滨孙漂流记(世界名著汉英对照)》以1704年一名苏格兰水手航海遇险,漂流在一个荒岛上并且单独留居了四年才被救回的故事作为素材,加工而成。小说的主人公鲁滨孙是一个青年,性喜冒险。有一次于大海中遇险,船上全部船员葬身鱼腹,仅鲁滨孙一个脱难,漂流至荒岛之上。从此,他在孤岛上种庄稼,搭木屋,千辛万苦地生存下来,还救了一个俘虏,取名“星期五”。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在28年后回到英国。
《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流传很广大、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主人公鲁滨孙即便流落到荒岛也保持乐观,充满了斗志,体现了自我奋斗的精神。他的创造性劳动及成果也体现了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本书是汉英对照版,可以满足广大英语爱好者的需要,让读者在阅读国外经典的同时学习英语。
1632年,我出生于约克城一个体面的上流社会家庭。我们不是本地人,父亲来自德国不来梅市。他移居英国后,先是住在霍尔城,经商发家后就收了生意定居到约克城,并在那儿娶了我母亲。我母亲娘家姓鲁滨孙,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随着母亲的姓氏,我便取名为鲁滨孙·克罗茨尼。但因英语语音的缘故,英国人发不准“克罗茨尼”这个德国姓,走音变成了“克罗索”,以致后来连我们自己也这么称呼、这么书写了。所以,我的朋友们也都叫我克罗索。
我有两个哥哥。大哥曾是英国驻佛兰德步兵团中的中尉,著名的洛克哈特上校曾带领过该部队。后来大哥与西班牙人作战,在敦刻尔克附近不幸阵亡。至于二哥的下落,至今我仍是一无所知,正如后来我父母也全然不知我的下落一样。
我在家中排行老三,父母亲从没有让我学过什么正经的谋生手艺,从小我就爱胡思乱想。父亲为人十分古板传统,让我接受了相当不错的教育,除了必要的家庭教育外,还让我去乡村免费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一心一意筹划着让我将来研习法律。但除了航海,任何事情于我都了无生趣,提不起兴致。对航海的执着与坚持,不仅使我违背父愿,甚至违抗父命,也使我对母亲及朋友们的忠告和劝说充耳不闻。我这种固执乖戾、一意孤行的脾气秉性,仿佛注定了我未来不幸的命运。
父亲睿智聪明,为人慎重严肃,充分预见到我那梦想必然会招致不幸,故而给了我许多严厉、苦口婆心的忠告。一天早晨,他把我叫到他的房间,父亲备受风湿病痛的折磨而行动不便,他异常温和慈祥地劝说了我一番。他问我,除了满足我想在海外瞎闯的念头、天性喜好游荡的癖好外,我还有什么理由离弃家庭、背井离乡呢?在家里,依靠家人的帮助,经人引荐,再加上自己的实干和勤奋,我一定会有光明的前途,不愁过不上安逸而舒适的生活。他告诉我,那些到海外去冒险创业,或是想借此扬名立万的人,不是穷途末路身无分文,便是野心勃勃妄图暴富。以我的社会地位而言,这两种情况,对我来说是高不成低不就,我居于二者之间,即所谓的中间阶层。以父亲长期的社会经验来判断,这恰是世界上最理想的阶层,最能予人以幸福。它既不同于体力劳动者那样纵然吃苦受累仍是衣食无着,也不像上层阔人那样因骄奢淫逸、野心猜忌和相互算计而弄得心力交瘁。他告诉我,只需通过如下事实,我就可以判断出中间地位的生活确实是幸福无比的,是所有的人都羡慕的生活,那就是:帝王们常常感叹其高贵出身伴随而来的不幸与束缚,恨不得自己生于贵贱之间;众多明智之人也把中间地位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他们时常向神祈祷,希望自己既不贫穷,也不要过于富有。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