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脱人生(道家文化生活启示)》由于淼所著,道家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如济世利人的社会责任感、慈爱祥和的处世方式、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清静恬淡的精神境界、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性命双修的养生思想、天人和谐的生态智慧,这些思想对现代人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洒脱人生(道家文化生活启示)》由于淼所著,《洒脱人生(道家文化生活启示)》中道家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如济世利人的社会责任感、慈爱祥和的处世方式、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清静恬淡的精神境界、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性命双修的养生思想、天人和谐的生态智慧,这些思想对现代人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老子认为,能够对他人有所了解的人,称得上是聪明人。但是,知人者不一定能自知,胜人者也不一定能自胜。只有能看清自己的优点和弱点的人,才能算是一个明智的人。
老子在此把“知人”和“自知”、“胜人”与“自胜”对比,明确表示后者比前者更难。明智胜过聪明,因为明智是不被遮蔽的心灵深处的认知能力,属于大智慧,后者则是技巧层面的巧智、机智、术智。坚强胜过多力,前者是心强志坚,“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后者则是匹夫之勇、力士之强。
俗话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人们往往自视过高,因而难有自知之明。假如一个人连自己的优点和弱点都不知道,很难在社会上恰如其分地为人处世,往往会摆不对自己的位置,没大没小、没轻没重,越分乱礼,以致头破血流栽跟头。
悲剧,往往诞生在既不自知又不知人的情况下。
公元前286年,也就是战国后期,发生了一件怪事,当时的一个小国——宋国的城墙上,一只小鸟孵出了一只鹞鹰。以今天的眼光看,估计是鹞鹰的卵生在小鸟窝里了,这也不是没可能。
当时,宋国的国君是宋康王,据《东周列国志》载,他仪表堂堂,“面有神光,力能屈伸铁钩”。这样的人,大多自我感觉良好。宋康王让太史公卜了一卦,结果大吉,说是以小生大,预示着宋国将吞并天下。这句小人的谄媚之词顿时让宋康王头脑发热、心潮澎湃。于是他砍倒祭天神坛,射天鞭地,自称天子,命宫中的饮食起居一切按照周王的规格实行。《史记》称其“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号称“五千乘之劲宋”。一时间风生水起,声称要一统天下。
P3-4
提起“道家”,人们想到的往往是身着法衣、手持木剑的道士。其实,“道家”和“道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家是由老子、庄子开创的哲学思想流派;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黄帝、老子之名修真养寿的黄老之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宗教仪式与活动。这些都和道家文化无关。
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流派,道家注重现世的幸福,引导人们放眼于广阔无垠的天地自然与历史长河之中,从一时一事的是非、得失、荣辱中超脱出来,主张人要活得适意洒脱,高雅飘逸。如李白所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清静恬淡的心态,淡泊名利,随遇而安,不因丰厚的物质生活而欢悦,不因贫贱简陋的处境而忧虑,不为个人的私欲而心神不安,不因遭遇逆境而情绪波动、怨天尤人,应该始终如一地追求超脱的精神境界。道家的这种思想能够引导人们冷静地面对曲折的人生,承受无法避免的挫折和磨难,从而保持心理平衡,确立健康的人格。
道家学说不只是一种生活哲学,在治理国家方面也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我们看中国历史,当开国之君重整山河的时候,往往采用道家的思想,与民休息,简政安民,以稳定和发展社会。中国历史上有两大盛世与老子思想和道家学说有关。一个是汉初,一个是唐初。秦王朝暴政垮台后,西汉王朝采用黄老之术得以空前强盛,出现了“文景之治”。到了唐朝,老子和《道德经》受到前所未有的尊崇,道教成为唐朝的国教,老子被奉为道教的宗师,并规定三教以道为先,《道德经》也被定为科举考试的经典。从唐太宗到唐玄宗,均以老子的道学作为主要治国方略和指导思想,出现了辉煌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道家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如济世利人的社会责任感、慈爱祥和的处世方式、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清静恬淡的精神境界、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性命双修的养生思想、天人和谐的生态智慧,这些思想对现代人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