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育主编的《为他人开一朵花(第2版)》是《中国孩子最喜爱的情感读本》之一。
通过真挚感人的情感故事,张扬人间之真爱、人性之善良、生命之美丽,使读者在阅读的震撼中,学会感动、学会珍惜、学会爱与被爱、学会豁达与宽容。
焦育主编的《为他人开一朵花(第2版)》是《中国孩子最喜爱的情感读本》之一。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团中央、全国妇联、教育部等部委正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开展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活动。
《为他人开一朵花(第2版)》着眼情感教育,用真挚感人的情感故事,用人间真爱、生命美丽、人性善良来熏陶青少年,必能为青少年的成长历程涂抹上温馨的人性底色。
为他人开一朵花
【青杨】
一个窗台上有一朵花,这个屋里就有生气了。一棵树上开了一朵花,这棵树就饱满成熟了。一条路上绽放一朵花,这条路就多情缠绵了。一个人给另一个人送一束花,这两人就有情有意了。一个健康人给一个病人送一把花,这个病人就有抗争的勇气了。
让自己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为他人灿烂一片心地,增加一缕温馨,添一份生存下去的理由,多一点活下去的借口,就是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用自己的心为他人做圃,给他人吐一地绿荫,染一片色彩,就是给自己的人生喝彩。
一次无偿献血是一朵花,一个受伤后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适时的看望是一朵花,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一次碰撞后的忍让是一朵花,一次跌倒后的搀扶是一朵花,一次大度的让贤举荐是一朵花……
有的人的心是一座大花园,里面开满了吐香的鲜花,能幸福许多人,如圣女贞德,如中国的雷锋。有的人的心是一朵花,只为一个相爱的人开放,如祝英台。有的人的心是一片草地,年年绿了却开不出花来。有的人的心是死灰,永远长不出绿叶,更开不出美艳的花。有的人的心是泥淖,让一个个人掉下去窒息而死。
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给出缤纷的赞美是真诚的情,能为别人的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这类人必定有高贵的精神,有高尚的品格,有天使般的心灵。这类人是人心的旗帜、人世的脊梁、人群的魂魄。
晚报B叠
【周海亮】
晚报B叠第二版,满满的全是招聘广告。每天他从小街上走过,都会停下来,在那个固定的报摊买一份晚报,回到住处,慢慢地看。他只看B叠第二版。他失业了,B叠第二版是他的全部希望。
卖报纸的老人,像他的母亲。她们同是佝偻的背,同是深深的皱纹,同是混浊的眼睛和表情。可那不可能是他的母亲,母亲在一年前就去世了。他把报纸抓到手里,卷成筒,从口袋往外掏钱。他只掏出了五毛钱,可是一份晚报,需要六毛。
五毛钱行不行?他商量道。
不行。斩钉截铁的语气。
我身上,只带了五毛钱。他说。其实他想说这是他最后的五毛钱,可是自尊心让他放弃。
五毛钱卖给你的话,我会赔五分钱。老人说。
那这样,我用五毛钱,只买这份晚报的B叠第二版。他把手中的报纸展开,抽出那一张,把剩下的报纸还给老人。反正也没几个人喜欢看这个版,剩下这沓,您还可以再卖五毛钱。他给老人出主意。
没有这样的规矩。老人说。
他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上午他去了三个用工单位,可是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事实上几天来,他一直被拒绝。仿佛全世界都在拒绝他,包括面前这位极像他母亲的老人;仿佛什么都可以拒绝他,爱情,工作,温饱,尊严,甚至连一份晚报。
他很想告诉老人,这五毛钱,是他的最后财产。可他还是忍住了。
你是想看招聘广告吧?老人突然问。
是。他站住。
在B叠第二版?老人问。
是。他回过头。他想也许老人认为一份晚报拆开卖的确是个不错的主意。
知道了。老人冲他笑笑,你走吧。
他想哭的冲动愈加强烈。他认为自己受到了嘲弄。嘲弄他的是一位街头的卖报老人。老人长得很像他的母亲。这让他伤心不已。
第二天他找到了工作。他早知道那个公司在招聘职员,可是他一直不敢去试,他认为自己不可能被他们录取。可是因为没有新的晚报,没有新的晚报B叠第二版,没有新的供自己斟酌的应聘单位,他只能硬着头皮去试。结果出乎他的意料,他被录取了。
半个月后的一天,他又路过老人的报摊。
老人向他招手,他走了过去。老人说,今天要买晚报吗?
他说,不买。以后,我再也不会买您的晚报。他有一种强烈的报复的快感。
老人似乎并没有听懂他的话。她从报摊下取出厚厚一沓纸递给他。老人说,你不是想看招聘广告吗?
他怔了怔。那是一沓正面写过字的16开白纸。老人所说的招聘广告用铅笔写在反面,每一张纸上都写得密密麻麻。
他问:这是您写的?
老人说:是,知道你在找工作,就帮你抄下来。本来只想给你抄那一天的,可是这半个月,你一直没来,就抄了半个月。有些怕已经过时了吧?
他看着老人,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
可是五毛钱真的不能卖给你。老人解释说,那样我会赔五分钱的。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