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湖北经济学院学术文库”系列之一,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二战后不同时期的劳资政策变动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政策变动?这些变动对于英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最后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总结以及与替代性制度(美国和德国的劳资关系制度)的比较来回答“什么是英国劳资关系发展的政治机制”这一问题。
本书的主旨在通过分析二战后英国劳资政策的变动,突出劳资关系发展的政治机制。书中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二战后不同时期的劳资政策变动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政策变动?这些变动对于英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最后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总结以及与替代性制度(美国和德国的劳资关系制度)的比较来回答“什么是英国劳资关系发展的政治机制”这一问题。
本书共分为五章,每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分析了劳资关系各主体,它们包括劳方、资方及政府。首先,采用利益分析方法分析了劳资关系的主体(劳方、资方和政府)及其在这个体系中的角色和利益。其次,劳资双方的制度关系及其各自与政府的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双方的利益代表组织是如何影响劳资政策的制定这一点尤为重要。总体上看,本章为分析劳资关系中国家、社会和经济的互动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与第三、第四章共同构成了本书的主体部分,分别是政治系统管理劳资关系的三个阶段——输入、输出和反馈。本章讨论的是政治系统的输出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分三个时期分析了二战后英国政府所制定和执行的劳资政策以及劳资双方在每个时期的地位和状况。
第三章讨论政府决策的第一个阶段,即政治系统的输入部分。本书认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变化是劳资政策变动的动力。首先,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全球化、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失业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等。这些因素对劳工权利、政府对劳资双方的偏好、劳资关系的缓和等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次,社会因素方面,工会和雇主协会的分化组合一方面影响了劳资双方在劳资博弈中的力量对比,削弱或增强了其自身的利益表达功能。再次,政治因素主要包括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转变和国际组织对其成员国所施加的压力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劳资政策的变动正是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
第四章讨论政治系统的反馈部分。英国政府执行的政策输出后,对劳方、资方的利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相应地,劳资双方以及相关的利益集团、选民、政党,甚至是劳动力市场,也会充分发挥自主性,不断地调试并做出某种反应。
第五章是对本书主体部分的一个总结,不但从中观上说明了英国劳资关系发展的制度机制,而且从宏观上说明了劳资关系发展的政治机制。通过纵向比较,本书认为英国劳资关系发展的制度机制为政府的法律调节和工会的集体调节。需要指出的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这两种方式各自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同时,通过与美国、德国劳资关系的比较,分析了每一阶段与理想类型的偏差和创新。宏观上,劳资关系发展的政治机制在于政党政治和选举政治。英国的劳资关系存在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当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的结合对于处理劳资关系而言是存在结构缺陷的,因为青睐资本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那么,是什么弥补了这种缺陷呢?答案是政党政治。政党竞争机制约束了资本力量的扩张,在资本与劳动之间寻求平衡。
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证,本书认为,在实现普选权的条件下,选举政治和政党政治成为及时调整劳资政策,调节劳资关系,控制社会冲突,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