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三次珠峰探险,已由历次参与者分别记述,并出版成三本书:《珠峰:探勘》、《珠峰攻坚记》和《搏斗珠峰》。由弗朗西斯·荣赫鹏编著的纪实文学作品《珠峰史诗》乃代表皇家地理学会珠峰委员会,根据上述三书内容浓缩而成。《珠峰史诗(精)/远行译丛》中,作者荣赫鹏详解了首位登顶珠峰者之谜。
由荣赫鹏著的《珠峰史诗(精)/远行译丛》记录了1921年、1922年和1924年英国珠穆朗玛峰探险队队员马洛里尝试登顶的经过。马洛里最后一次被看见时,正矫健地往珠峰峰顶攀登,之后便没有再回营地。
七十五年后,马洛里冻得像雪花石膏般的尸体才在珠峰高耸入云的斜坡上被寻获,他身上没有相机、笔记,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他早在新西兰籍登山家希拉里和夏尔巴向导丹增成功登顶三十年前,就已经创下首次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历史纪录。作者审视整个事件的原委,书写出这些登山行动的完整过程,为英勇的事迹留下不偏不倚的记录。
他当时三十三岁,瘦削、柔弱,而非雄健粗壮。他之前是名校温彻斯特的学生,在学期间就被出名的爱山人士欧文老师灌注了对于登山的热爱。他打一开始就响应了欧文老师的号召,如今已是个热心与技巧兼具的登山家。
乔治·芬奇是下一个被挑中的人。他是公认能力最强也最有决断力的登山家。他对此行的热心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来了。当委员会决定挑选他,便请他来与主任委员会面,由后者发出正式邀约。有几秒钟之久,他似乎因为情绪激昂而说不出话来,之后,他说:“弗朗西斯爵士,您把我送上天堂了!”他是个高个子,具有标准的运动员身材,还有一种坚决的神态。但显然他的健康并非处于良好状态。等他去见了医师——一如所有远征队成员必须做的——便被否决了。对他而言,这结果就像医生开出的苦药丸般难以下咽。然而,接下来那一年他终究参与了第二梯次远征行动。
替代人选必须快速选就;马洛里建议采用他的老校友兼登山伙伴布洛克先生。他那时(现在也是)服务于领事馆,但正远在家乡度假。委员会向当时担任外事大臣的寇松大人照会一番后,立刻为他取得必要的延续假期,于是布洛克加入了远征队。没有经验的人会料想珠峰的登山者必然都长得像他那样,他比马洛里或芬奇粗壮,学生时代就是著名的长跑健将,耐力颇强。他还有另一项优点:生性平和、容易满足,能在任何条件下入眠。
还有一位极其出色的人物可以网罗:博物学家兼医务官——A.F.R.沃拉斯顿。他先前探索过新几内亚、鲁文佐里山及其他地区,已建立起科学探险家的名声。他也是一名优秀的登山家、一位敏锐的自然科学家、一位兴高采烈的伙伴,也是一个能够怀抱同情心与土著打交道的人。
其他将在印度参加此次探险远征的人包括A.M.凯拉斯博士,以及测量官陆军少校H.T.莫斯黑德(获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和陆军上尉E.O.惠勒(获军功十字勋章)等人。
凯拉斯先前已在锡金和喜马拉雅山其他地区进行过多次探险。他是化学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研究氧气在攀登高海拔山区的应用。他是那种不屈不挠、永远不会跟自己的特殊研究分离的人。在前一个夏天,他已经登高至二万三千英尺,照理说在接下来这寒冷的天气下应该休息一下,但他将所有时间花在锡金山区,以极差、极不充足的饮食维生。
莫斯黑德以他与陆军少校F.M.贝利一同做过的探险闻名。他们所走的路线是切过喜马拉雅山的“藏布”(Tsang-po),也就是雅鲁藏布江,它流经印度注入印度洋,在印度叫做布拉马普特拉河。各方需求殷切的珠峰及其周边地形的地图,他和惠勒都有杰出的绘制能力。但莫斯黑德并不曾受过登山技术的训练,也没有实际攀登时非常需要的与冰雪相搏的经验。 P18-19
前后三次珠峰探险,已由历次参与者分别记述,并出版成这三本书:《珠峰:探勘》(Mount Everest:The Reconnaissancce,1921)、《珠峰攻坚记》(The Assault on Mount Everest,1922)和《搏斗珠峰》(The Fight for Everest,1924)。本书乃代表珠峰委员会,根据上述三书内容浓缩而成。为了前后一贯、叙事简捷起见,本书并未照录以上三书原作者的用语,但已尽可能援用。对于带回如此生动记述的英勇登山家们,笔者毫无保留地承认并感念他们的恩惠。
荣赫鹏
一九二六年六月
因为山就在那儿。
一一登山家乔治·马洛里
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那些情景对任何人来说都算是非常艰难的挑战。
一一登山家高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