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娅·博伊德编著的《消逝在东交民巷的那些日子》内容丰富详实,作者文笔清新绚丽,富于个性化魅力,可读性很强。读者从中不仅可以窥见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里常驻北京的外国人的生活场景,还能够从他们的视角来重现北京的历史风貌、风俗民情和社会的演进变迁,并审视那段历史中的一些重要时刻。 中国早已发生了巨大改变,但书中所记录下的中国近代史上的鲜活记忆,是读者不曾接触过的珍贵资料,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其更多的意义则在于——真实描绘出一个使馆区外国人眼中的北京近现代生活图景。
这是片方圆不到一平方英里的区域,离紫禁城不远,紧挨着北京内城的东南角。从1900年一直到1949年,它曾是外墙高筑、戒备森严的外交飞地,坐落着使馆、兵营、教堂、银行、邮局、医院,居住着在北京的大部分外国人。
在这些外国人中,大部分是外交人员,也有传教士、记者、医生、教师、艺术家和流亡者。他们延续着自己一贯的生活方式,自视高人一等,经常对墙外的中国评头论足。而在北京不断上演的近现代史大戏中,他们也成为亲历者与观察者。
为了回溯20世纪前50年的时光,本书作者在讲述故事时引用了大量资料,包括文件、书信、著作与私人日记。记录者中不乏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英国外交家蓝浦生、法国作家圣琼·佩斯、美国将军史迪威这样的名人。
朱莉娅·博伊德编著的《消逝在东交民巷的那些日子》为形形色色的外国人,以及中国本身绘制了一幅幅令人炫目的肖像画,宛如从来无人讲述过的一个情感交织又扑朔迷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