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无论如何,我们无法忽视阿瑟·史密斯编著的《中国人的性情》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史料价值,其描述反映了一个时代中国人的概貌,其观点在当今仍然发人深省。在揭示中国国民性与晚清政体同现代化之间的深刻矛盾方面,书中也不乏真知灼见,此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阿瑟·史密斯编著的《中国人的性情》是一部畅销百年的惊世之作,本书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被称为“世界上研究中国民族性最早、最详尽、最切实的著作”,也是西方世界研究中国、了解中国的必读之作。鲁迅在其生命的最后十年,曾三次向国人推荐此书。
《中国人的性情》中总结了中国人性格的二十六个方面,列举了大量事例,语言生动犀利,论述深刻。本书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史料价值,其描述反映了一个时代中国人的概貌,其观点在当今仍然发人深省。在揭示中国国民性与晚清政体同现代化之间的深刻矛盾方面,书中也不乏真知灼见,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初看起来,把“面子”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性格”,实在是荒谬透顶。但是在中国,面子这个词不是单指人的脸部,而是一个语义很多的群体复合名词。它的内涵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描述,或许比我们所能够理解的含义还要复杂得多。
为了理解面子的基本含义,哪怕是不甚完整的理解,我们也必须考虑这样的事实,即中国作为一个种族,它有着一种强烈的戏剧表演的本能。戏剧几乎是其唯一的全民娱乐的方式。中国人对戏剧的热衷,就像英国人对体育的喜爱、西班牙人对斗牛的狂热一样。只要有轻微的触动,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把自己当作是戏剧中的一个角色。他们把自己置身场景之中,做出很多戏剧化的举动,就比如说躬身行礼、双膝下跪、俯地不起、以头叩拜等。对西方人来说,看到这种做法,即使他们不认为是荒唐的,也会以为是多余的。
中国人是依照戏剧方式来进行思考的。每当他需要为自己辩护的时候,即使他是面对两三个人讲话,也像是对着很多的人。他会大声地说:“我对你说,对你,还有你,你们都在这里。”如果他的麻烦得以化解了,他可以自称很体面地“走下了台”;如果这些麻烦没有被化解,他就会发现自己无法“下台”。很明显,所有这些事情,都与实际情况毫无干系。问题从来不在于事实,而只在于形式。
如果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说出了一些漂亮的话语,那就完全是演戏了。我们是不必去大幕后面看真相的,那样的话将会毁掉世界上所有的戏剧。在复杂的生活中适当地去进行戏剧化表演,就会很有面子。如果不这样做,或者忽略这样的举动,或者阻挠这样的表演,就会很“丢面子”。如果正确理解面子所包含的意思,会发现面子就是一把钥匙,它可以打开藏有中国人许多重要品性的密码箱。
必须要补充的是,运用面子及其获得面子的种种方法和其中的学问,西方人往往是不能够完全理解的。西方人总是会忘记这些戏剧化的因素,误入无足轻重的事实领域之中。对于西方人来说,中国人的“面子”,很像南洋岛民的“塔布”(taboo,即禁忌),是一种不可否定的潜在力量,是不可捉摸也不讲规则的,只按照人们的感受来废除和替换。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西方人必须认同这样的事实,即他们从来都不能对同一件事情抱有同样的看法。
在调解每个村子里那些永无休止的小争吵时,“和事佬”必须要仔细考虑面子的平衡问题,就像是欧洲的政客们对权力平衡的斟酌一样。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做到客观公正,尽管理论上说要求公平正义,但对一个东方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调解完全只是要照顾到当事各方的面子。同样的原则,也常常被用于法律裁决,绝大部分的诉讼结果都是以不分胜负而结束的。P2-3
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译出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即《中国人的性情》)来,把这本书当成一面镜子,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鲁迅
非常快乐地读了你的大作《中国人的性情》,绝非他书所能比拟。我觉得对于中国的了解加深了许多……近日,德国大使曾对我说,在他读过的所有关于中国的作品中,尊著是最好的。
——西奥多·罗斯福
美国人心目中的映像的幻灭,是由一本读者甚多的著作来加以完成的,即史密斯牧师所著的《中国人的性情》……书中关于中国社会差别的叙述十分引人注目。该书同时标志着一个新的阶段,成为后来的社会学分析的基础。
——费正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