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支部生活杂志社编著的《共和国成长轨迹》讲述了6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制定与实施了十一个“五年计划”。回顾了一个个“五年计划”的推进,探寻了经济发展、国家进步背后的思想脉落,不仅能让人清晰地看到共和国成长的历史轨迹,而且令人感受到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风风雨雨、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探索发展的曲曲折折。
◎题记门
◎奠基之役(1953年至1957年)/3
从稳定社会动荡中起步/3
要“四路进兵”,不要四面出击/4
怎么向社会主义过渡/5
一条贯穿过渡时期的总路线/6
第一个五年计划干什么/7
发展重点的争论/8
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选择/9
重点项目搭起工业体系的基本骨架/9
两个“一升一降”见端倪/10
◎曲之必东(1958年至1965年)/13
提早完成工业化/13
反保守与反冒进的平衡/14
“二五”计划的基本任务/15
计划指标一改再改/15
纠“左”与反右的反复/16
五年计划八年才完成/17
调整什么,怎么调整/18
发展亮点让世界瞩目/18
◎备战备荒(1966年至1970年)/21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21
“两个拳头、一个屁股”/22
御敌除患建三线/23
有骨有肉的计划/24
打与不打进退自如/25
富有远见的重大战略/26
社会动荡中的经济前行/27
◎逆水行舟(1971年至1975年)/30
一份先天不足的计划/30
“四五”期间的中心任务/31
整顿纠偏初见成效厂32
“四三方案”向西方发达国家敞开国门/33
大刀阔斧进行第二次整顿/35
生育也是计划问题/35
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起步/36
◎伟大转折(1976年至1980年)/39
没有独立文本的五年计划/39
中国发展道路的再选择/40
历史转折的思想先导/41
共和国发展的新起点/42
调整是纠偏,更是为了加速发展/43
改革开放在自我反思中起步/44
◎探索新路(1981年至1985年)/47
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深刻转变/47
第一个以小康为目标的五年计划/48
从单纯发展经济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49
重视经济效益成为整个计划的灵魂/50
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由农村向城市推进/51
由单一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52
逐步告别短缺经济时代/53
◎攻坚破难(1986年至1990年)/56
改革进入新的闯关阶段/56
“七五”计划的三大亮点/57
正确处理改革、建设和生活的关系/58
放慢速度为改革营造宽松环境/59
计划与市场论争尘埃落定/60
“价格闯关”与治理整顿/62
◎加快推进(1991年至1995年)/65
既要治理整顿也要改革发展/65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6
一个着眼未来、留有余地的规划/68
发展速度不仅仅是经济问题/69
调整计划以加快速度、优化结构/70
改革发展驶入,“快车道”/71
◎两大转变(1996年至2000年)/74
新形势提出了新问题/74
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75
“点刹”实现经济“软着陆”/76
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矛盾的双重冲击/77
积极的财政政策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78
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翼/79
在调控中继续推进改革发展/80
◎全面发展(2001年至2005年)/83
新世纪面临新挑战、新考验/83
第一个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编制的五年计划/84
一个充满创新与人文关怀的计划/85
为什么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86
加快发展更要全面发展/87
改革攻坚取得新突破/88
科学发展观初露端倪/89
◎和谐蓝图(2006年至2010年)/91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91
从“计划”到“规划”之变/92
令人耳目一新的规划编制/93
中国农民彻底告别“皇粮国税”/94
描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95
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96
科学发展观成为灵魂/98
◎走向回眸(1949年至2010年)/100
论十大关系:探索科学发展道路的起点/100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追求社会领域的以人为本发展/10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发展营造和谐外部环境的基本准则/102
解放思想:为科学发展破除精神枷锁/103
社会主义本质论:为科学发展指明方向性目标/10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科学发展标明阶段性特征/104
对外开放战略:为科学发展谋求方法论支持/105
正确处理十二大关系:解决好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106
政治文明:构筑“三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体系/107
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想/107
◎后记/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