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使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着重介绍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的理论贡献。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历史的传承借鉴与现实的探索,要求中国共产党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先进的思想理念与科学方法来指导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才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绪论
第一章 中国特色工业现代化的探索
第一节 由革命转向建设
一 工作重心转移思想提出的始末
二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艰难的历史阶段
第二节 农轻重序列及“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第三节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探索
一 毛泽东的重工业优先发展,兼顾轻工业和农业,以公平为主的工业均衡布局思想
二 邓小平以改革为动力,发挥优势,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工业化并举,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效率为主的工业非均衡布局思想
三 江泽民以创新为动力,各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工业合理布局,工业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思想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探索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是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农业的前提
一 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理论准备
二 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实践
第二节 人民公社的“大试验”
一 从办大社到办“人民公社”
二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评估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的前景与展望
一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展望
三 解决“三农”问题在于创新
第三章 中国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现代化的探索
第一节 发展科学技术与教育
一 一定要抓技术革命
二 认真办好教育事业
三 科技和教育是促进整个现代化事业优化运行的强大动力
四 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重视思想和道德的建设
一 加强思想和道德的建设是社会主义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任务
二 注重发挥精神优势是中国革命的优良传统
三 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贯彻“双百”方针
一 中国现代化必须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二 贯彻“双百”方针
第四章 中国特色国防建设现代化的探索
第一节 国防建设的理论和原则
一 科学地分析形势,适时地进行国防现代化的战略决策
二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应协调发展
三 国防建设应自力更生,以我为主
第二节 国防现代化的举措
一 军队现代化
二 国防工业现代化
三 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
第三节 军事理论现代化
一 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
二 国防现代化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
三 军队“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四 国防新安全观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探索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学说是一个创造
一 历史和现实的基本经验
二 人民民主政权必须依靠人民
三 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
第二节 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一 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的提出及其发展
二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的主要内容主题
第三节 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一 社会主义民主的科学涵义
二 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点
三 坚持依法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四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
第四节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一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二 从八字方针到十六字方针
三 坚持十六字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四 邓小平、江泽民对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六章 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中的独立自主与争取外援
第一节 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
一 独立自主原则产生的客观依据
二 中国的现代化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
三 对外交往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第二节 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争取外援
一 向外国学习
二 争取外援
三 对外开放
第七章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与执政党建设
第一节 中国现代化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一 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功的根本保证
二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节 执政党应当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一 执政党决不能脱离群众
二 依靠群众与教育群众
三 反对官僚主义
第三节 健全民主集中制
一 民主与集中是矛盾的统一
二 贯彻集体领导原则
三 反对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
第四节 改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 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是互相结合的
二 反对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观主义
三 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四 调查研究、多谋善断
第五节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一 大力加强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建设
二 认真抓好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建党治国的理论基础
四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结束语 丛实事求是到“三个代表”
一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
二 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与“解放思想,实事隶堤”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三 世纪之交党情、国情、世情的深刻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