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孔子”,你是不是马上想到《论语》里,孔子说过的不少名言?是否曾觉得那些艰深的文言文,既古板又无趣,而且离我们很遥远?不过,现在你将对“孔子”有全新的认识了!透过傅佩荣教授的生花妙笔,你将发现,原来孔子说的话并不是空谈,而是在我们人生的过程中,一个非常精彩而实用的指南针!还怀疑吗?那就快打开本书吧!保证带给你不一样的阅读新体验,从此让你不再听到“孔子”就害怕!
人的资质再好,也需要教育陶冶。孔子自幼研习古代经典,以“温故而知新”自我期许。他广收学生,成为老师之后,自然会用“诗、书、礼、乐、易”这五经为教材,希望使学生变化气质、知书达礼,不仅成为社会上的优秀人才,也能安顿自己,活得充实而快乐。
那么,诗教有什么效果呢?《礼记·经解》上说:“温柔敦厚,诗教也。”一个国家的百姓,如果表现出温和、体贴、朴实、宽厚的风气,就是诗教成功的明证。何以如此?因为《诗经》的篇章,流露出丰富的情感,使人读来容易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亲切关系。
不过,有一利就会有一弊,譬如“诗之失,愚”;太重感情之后,可能会忽略理智的判断,以致天真无知,被别人蒙骗了。因此,最好的成效是:“温柔敦厚而不愚。”既有真挚的感情,又善于分辨及判断,能放也能收,两者调和得宜,一动一静,自然而从容。
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会与该国的政治人物往来及谈论。他的表现,在学生看来是“温和、善良、恭敬、自制、谦退”,所以受到别人的礼遇。孔子本人就是诗教的最佳示范,值得我们欣赏与学习。P2-3
细心的读者可以在《论语》的字里行间,看出孔子对学生的期许是全方位的,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孔子一向所推展的正是“全人教育”。
人的生命潜能无穷,而教育的目的是要使这些潜能得以实现。实现的过程中,必须分辨本末轻重,否则无法安顿个人的身心,也不易维持社会的和谐。简单区分,“全人”所指的包括三方面,亦即:人才,人格,人文。人才是指具备专长,可以在社会上立足;人格是就个人真诚自觉其责任而言,可以彰显人性尊严;那么,人文呢?
如果只谈人才,则人生只是工作及成就而已,不仅偏颇而且容易陷入物欲的深渊。如果重视人格,固然可以在品德上日新又新,但是相对地也有恒常的压力,加上人格修养难以抵达完美之境,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一生?由此可见,“人文”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将调节生活的步调、转移追求的目标、缓和道德的张力、提升品位的层次、开拓全新的视野,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人坦然面对生死与信仰之类的终极关怀。
有了人文教育,无异于获得审美的秘诀,然后处在困厄的环境中,依然可以自得其乐。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生存的时代与社会,但是却有能力也有权利安排审美的机缘,在艺文天地中享受优游的趣味。不仅如此,人文教育使我们觉悟生命中无可避免的弱点与限制,因而能以谦卑敬畏之心,在宗教信仰中,依适当的方式化解各种执著,让心灵可以向上超越。简而言之,人文教育使人充实休闲活动的内涵,恢复生命的完整性,进而领悟人生的根本意义,如果忽略孔子思想中的这一环,将是无可弥补的损失。
本书是一系列介绍孔子学说的最后一册,专就《论语》中的人文思想来进行阐述。书分四辑:首先,“诗是教化之始”,因为诗的真诚情感与隽永语句,足以启发我们上进的意念。其次,“乐与生活趣味”,音乐与快乐自然联结在一起,人生如果没有音乐,将会如伺枯燥而乏味啊!孔子的音乐素养以及他对音乐的剖析,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再次,“人生需要信仰”,若无信仰,如伺面对无可避免的死亡关卡?像孔子这样的圣哲,对死亡有何基本的认识及态度?孔子的信仰对他的人生又有什么样的影响?最后一辑是“论语生活示范”,亦即由人文之美的角度,选择相关材料加以引申及佐证。
孔子是一个人,但是他把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因而成为我们景仰及学习的典范我们只要亦步亦趋,必有丰成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