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光环之后的瓷器亮点,投资回报适度的收藏重点。
本书收录了嘉庆官民窑瓷器300余件,每一品种前均有详细的文字介绍。既有价格在百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官窑精品,也有一般收藏者热衷的10万元人民币左右的一般之作。力求翔实、可靠,使读者在了解价格的同时,对嘉庆瓷器的品种特色、定位标准有一大致的掌握,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及实用性。
清代嘉庆瓷器在乾隆瓷器眩目的光环下显得黯淡无光,故研究者言必称清三代,似乎嘉庆瓷器不值得一提。实则非也,虽然嘉庆瓷器无法与康雍乾三代并称,但并非常人所说的“远逊”,有些瓷器若不署款与乾隆瓷器极难区分,这就是对嘉庆瓷器的定位。由于研究的滞后,造成了市场走势的疲软。近年由于乾隆瓷器的一路走高,带动了嘉庆瓷器的价格上扬,但究竟价值几何,收藏者多少有些茫然。有鉴于此,本书收录了嘉庆官民窑瓷器300余件,就官窑器物来讲,其中既有价格在百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官窑精品,也有40~50万元的尚佳之作,更多的则是最为一般收藏者热衷的10万元人民币左右的一般之作。民窑器物则多在5万元人民币以下。除价格秉承《老古董丛书》的一贯作法,力求翔实、可靠外,每一品种前均有详细的文字介绍,使读者在了解价格的同时,对嘉庆瓷器的品种特色、定位标准有一大致的掌握,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及实用性。
清代嘉庆瓷器概述
嘉庆一朝(1796~1820)计25年,是清王朝由盛人衰的转折期。大清王朝的康雍乾盛世已是昨日黄花,瓷器生产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由盛入衰时期,乾隆中晚期以来官窑瓷器烧造质量下降的现象在本朝明显表现出来。而且生产量亦大为减少,究其原因应有以下几点:
一、内乱外患,政局不稳。嘉庆亲政之时,清政府正面l临着川陕白莲教农民起义的强烈冲击,直到嘉庆九年,震撼全国的起义方被镇压下去。以后则动乱不已,先是嘉庆十二年的湘、浙、粤三省海面的渔民起义。接着嘉庆十八年北方又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一度攻进北京皇宫,至今隆宗门的匾额之上还留有当年起义军射上去的箭簇。内乱不休,外患迭至。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正积极向东方拓展势力,商人、传教士、炮舰、鸦片纷纷涌来,对清王朝的统治构成了极大威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统治集团实在是拿不出过多的精力关注瓷器生产。
二、财政紧张,入不敷出。嘉庆四年,皇帝亲政,从乾隆手中接过的不是盛世的辉煌,而是严重财政危机的烂摊子。库存充盈曾是乾隆盛世的一大标志,但由于连年用兵,已耗掉国库大量的积蓄。加之承平日久,奢糜之风日长,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挥霍无度,使库府积存如流水一样消耗殆尽。嘉庆亲政后又面对动荡的局势,急需庞大的军费开支,统治集团实在是拿不出过多的银两用在瓷器烧造上。
三、遏制奢侈,倡导节俭。由于国家积衰日久,财政吃紧,迫使嘉庆皇帝开源节流,并倡导节俭。乾隆之时,各省官员进京觐见皇帝时,按照俗例均要进呈贡物,为博天子一笑,达到邀宠求荣的目的,竞相奉献珍宝古玩,花样翻新。嘉庆帝在惩办和砷的同时通谕内阁,呈献上来的古玩珍宝,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真是不如粪土。从此以后,凡是进呈违禁宝物的官员,均予以惩处,决不轻恕。身先节俭,崇尚清廉,这一点终其一生始终比较注意。如嘉庆四年底得知由叶尔羌解运进京的大块玉石正在途中,随即传下谕旨,不论这些玉石运到了何处,都要放弃在当地,无须解运进京。同时还废除了年节时分大臣进呈如意的规矩,并说进呈如意是为了取兆吉祥,实在是没什么意思,大臣觉得那东西如意,而他看了倒不如意。虽然对贡献瓷器未加禁止,但嘉庆无雍正、乾隆皇帝嗜好瓷器的雅兴,故无意关注瓷器生产。
以上几点造成了嘉庆官窑瓷器数量减少、质量不高的现实,当然也不排除制瓷工艺不断退步的技术原因。但是,不能就此认定本朝官窑并无佳器,事实上有些器物还基本保持乾隆时期的制瓷水平。以下就嘉庆官、民窑瓷器的品种、器型、胎釉、纹饰等几方面加以介绍。
P1-2